严重声明:
生物资源是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再生的性质,能够根据自身的遗传特点不断繁殖后代,以更新种群、延续种族。但是任何生物的繁殖必须满足其必要的条件,人们要永续利用生物资源,必须保护生物及其再生条件,如果采取掠夺式的过度索取,资源将会受到破坏,甚至难以恢复。
因此,要利用必须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合理的利用。
可以说人类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生物资源。另外,生物资源还提供多种工业原料,药用生物资源与人类卫生保健事业有密切的关系。
生物资源除直接和人类生活以及生产建设有关以外,在保持生存环境的稳定、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森林在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改善陆地的气候条件上起着重大而不可取代的作用。具体地说,森林的生态效益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大气、防治污染等。毫不夸张地说,森林的生态效益(或称环保价值)大大超过它的直接产品的价值。据统计,日本有森林25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68%。在一年内贮存水量为2300亿吨,防止土壤流失量57亿立方米,林内栖息鸟类有8100万只,森林提供氧气5200万吨。
由于多种原因,世界各地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生物物种明显减少,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由国际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组织编写出版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明确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种内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复合体系,它们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总汇,是未来农业、医学和工业发展的生命资源基础。有鉴于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履行国际公约,推动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生态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森林资源:我国森林面积为13370×10⁴hm²,覆盖率为13.92%,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在各类型的森林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据统计,我国有哺乳类动物581种,鸟类1244种,两栖类284种,爬行类376种,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或林缘。这些动物中,许多为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我国,如全世界有雉类276种,我国就有56种,占20%,其中19种为我国所特有。其他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羊、毛冠鹿等动物也为我国所特有。但是我国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也正在受到各种威胁,这主要是由于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以及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酸雨危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同时,栖息地碎裂化也直接影响森林野生动物的生存。例如,栖息地分离、破碎,将大熊猫种群分离切割成二十多个亚群体,造成大熊猫近亲繁殖,致使遗传狭窄,种群面临直接威胁。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药材和经济作物的过度采集也是森林多样性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二、草原的利用:我国草原面积约3.2×10⁸hm²,约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在各类土地资源中占首位。根据地貌、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区域差异,我国草原的基本生态类型可划分为:草甸草原类、干旱草原类、山地草丛类、荒漠草原类、疏林草原类、灌丛草原类、沼泽草甸类等。各种天然草地类型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区系。我国草原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已经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包括森林植被的破坏、干旱草原过渡地带的盲目开荒、草原的超载放牧等。由此导致草原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和沙化。处于农牧交错区的生态脆弱带,问题龙其突出。
三、湿地动物的保护:我国湿地动物种类极为丰富,湿地生物中包括许多濒危、珍贵和稀有、特有物种。如胭脂鱼、丹顶鹤、赤颈鹤、扬子鳄等都属珍稀濒危种。湿地髙等植物中高度濒危种类约100种,如水松,现只零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红树是种特殊的沿海湿地植物,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已受到严重坏现存不足2×10⁴hm²。湿地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湿地集士地资、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于一体,在长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被不断面垦、污染和淤积,面积日益缩小,物种减少,已道到不同程度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