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考生在阅读以下内容时,小编建议考生应先看看《长亭送别》原文,这样更有助于考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点击查阅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原文))。
一、课文知识要点:
1.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本篇是其代表作《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2.分析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和叛逆精神。理解本篇的主题思想。
3.掌握作品情景交融、语言优美雅致的特色。
4.分析作品所采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5.理解并翻译重点词句
二、重点词句解释:
1.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
取应:应试
2.谨赓一绝,以剖寸心。
赓:geng(拼音是一声)续作,和诗。
剖:表白。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煞:很。煞强如:远胜似。
及第:考试中选。
只要能够像“并头莲”一样夫妻成双,朝夕相伴,远胜于考中状元。
三、简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篇通过对莺莺赴长亭送别张生和饯别酒席场面的描写,突出表现莺莺的离愁别恨和叛逆精神。开头写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就通过〔端正好〕第四支曲,抒发出她被迫与张生分别时的愁情怨恨,正是“此恨谁知”。接着在长亭饯别酒席上,她又反复抒发内心的哀怨,特别是敢于针对她母亲的话,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等,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她敢于反抗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婚姻观,明确提出要以爱情为重,反对和鄙弃功名利禄,争取自由恋爱的进步婚姻观,将她的叛逆精神刻画得非常突出。全篇就是这样,通过莺莺主唱的十多支曲及道白,在她与老夫人的言谈主张的对比中,在她与张生话别中,充分表现了莺莺的思想性格,也逐步展示了这折戏的主题。
四、总结本文的思想内容
本文揭示封建礼教、婚姻制对男女相爱的迫害,歌颂追求自由相爱、美满婚姻,不羡功名富贵,对爱情真挚专一的叛逆精神。
五、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篇可划分为三层。
从开头到“索与我悽悽惶惶的寄”为第一层,写崔莺莺赶赴长亭送别张生,一路上所见的风景,都更增添了她被迫与心上人分别时的愁情怨恨。
从“做到科、见夫人科”到“专听春雷第一声”为第二层,写饯行酒席上莺莺尽情抒发自己的离愁与哀怨,并针对母亲的话大胆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心声,勇敢地向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婚姻观念发出挑战。
从“霎时间杯盘狼藉”到本篇结尾是第三层,写老夫人离去后崔莺莺与张生的相互嘱咐,更进一步表明了她以爱情为重,反对和鄙弃功名利禄的心迹。
六、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王实甫的剧作素有“花间美人”之誉,本篇正可窥见作者的曲词语言优美雅致、情景交融的特色。
1.开篇的【端正好】一段唱词所写都是典型的秋景,这些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与送别的离愁别绪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也烘托出主人公的愁情。最妙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将霜叶变红说成是离别人的泪水染成,这是把感情移植到景物上的“移情法”,构思巧妙,表达感情形象而真切;同时把霜叶红比作酒醉后脸红,暗示出离人难以自持的情态,是十分巧妙的暗喻。
2.最后两曲【一煞】和【收尾】,写张生渐去渐远,夕阳古道上已听不到情人话语,禾黍秋风中马的嘶叫声更增添了几分秋日的萧瑟、悲凉,作者于此处也是以景托情,委婉、细腻地表达出莺莺的离愁别情。“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是将抽象的愁情、烦恼,化为有重量的物,说它已重得车儿载不起了,这便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地表现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无比沉重。
3.曲词善用比喻。如“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即有两重喻义:一方面是将酒明喻为水,写酒无味,用以表现莺莺无心饮食,故酒食无味,另一方面将酒暗喻为相思泪,这是缘情生喻,用以表现莺莺的别离之恨。又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句,将功名利禄比喻成虚浮微小的“蜗角”和“蝇头”,老夫人逼迫张生去追求科场功名,竟将一对情人生生拆散,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束缚,也显示出莺莺对科场功名的鄙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