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全国广大成人高考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严重声明: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全国广大成人高考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小说《风波》考点☀☀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必看!

  考生在阅读以下内容时,小编建议考生应先看看《风波》原文,这样更有助于考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点击查阅鲁迅的《风波》(原文))。

  

  一、课文知识要点

  

  1.本文选自鲁迅的《呐喊》,写的是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风波。

  

  2.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3.了解环境描写在表现时代背景、烘托小说主题中的作用。

  

  4.理解小说以“辫子事件”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5.分析七斤和赵七爷的性格特点。

  

  6.分析说明人物对话、白描手法、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7.掌握小说结尾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二、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与主要内容

  

  小说写于1920年8月,这正是“五四”高潮时期,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构成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而小说所写的内容主要是1917年张勋复辟引起乡村的人心浮动。此时辛亥革命已经过了六年,然而始终保持着清朝象征的辫子的封建军阀张勋,却把辫子兵开进北京,重新扶持清帝溥仪复辟登基,闹剧尽管只维持了十二天,却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余波远远超过复辟本身的时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鲁迅写了这篇小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为:村里撑船的七斤,革命时进城,被人剪去了辫子。这天他在城里的咸亨酒店听说皇帝坐了龙庭,要辫子,这消息让他烦心,更让他妻子惶恐。跟七斤有过节的赵七爷特意来恐吓七斤一家,说没了辫子就是要杀头。十多天后,七斤夫妇看出了破绽,于是七斤渐渐在村里恢复了被尊重的地位,一家的生活也回到常态。

  

  三、总结本文的思想内容

  

  作者借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风波的描写,揭示了农民缺乏民主主义觉悟,封建势力依旧在寻找时机东山再起,而根本问题在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这样的历史教训,显示了鲁迅独具慧眼,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力。

  

  四、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小说分四部分,描写了鲁镇临河土场上发生的一场风波的全过程,全文以辫子风波为线索。

  

  第一部分描写了事件的起因。在一个炎热季节的傍晚,临河土场显现着一幅农家晚炊的田家乐景,然而实际上此处并不是“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九斤老太一家正陷入在“一代不如一代”的烦恼之中。帮人撑船的七斤从城里回来,带来一个不祥的消息:皇帝又坐了龙廷了。这消息不像往常七斤带来的什么雷公劈死了蜈蚣精、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风趣有味,因皇帝重新坐了龙廷,可七斤却没有辫子可放了,事关重大,命运攸关,于是七斤愁眉不展而七斤嫂也着急担忧起来。这一节所写仅仅是故事的序幕,交代了清帝复辟的背景和由此引起乡村人心的起伏,而皇帝登基所引起的直接问题就是辫子,恰好七斤又没有辫子,于是本来就乱哄哄的这个家庭不免起了恐慌和骚乱。

  

  第二部分是情节的主体,写赵七爷利用七斤没有辫子掀起风波的全过程。又矮又胖的赵七爷穿着竹布长衫走来,这位几十里方圆内的乡绅,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完全是个封建遗老。此时,他因为辛亥革命而迫不得已盘在头顶的辫子忽然放下了,这是七斤嫂预感到丈夫没有辫子将有灾祸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赵七爷但凡穿上竹布长衫便预示着危难将来,三年来他只穿过两次而且都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时候,今天赵七爷穿着长衫径直前走,七斤嫂忽然记起七斤曾在酒醉中骂过赵七爷是“贱胎”,于是她立刻有了大祸临头的感觉。七斤嫂的忧虑并非多余,她尽管对世道的变迁缺少了理解,却从生存的直觉里感到了危险将至,果然,赵七爷到面前深究七斤的辫子了:“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没有多少知识的七斤夫妻被有学问的赵七爷的话吓得丢魂失魄,“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作者让我们看到赵七爷的张狂是在听到了皇帝坐龙廷的“风声”后显示出来的,而七斤夫妻的恐惧也是因为这个消息而生的,在农村他们就是两极,一极得意猖狂溢于言表,另一极担惊受怕悒郁于心,而后者并不是由于造反或敌对,而只是因为缺少一条辫子,这在前者只是一个可盘头顶又可放下的问题,风波的起因就在于此。接着小说进一步扩大了风波的范围,好心的八一嫂试图为七斤解围,没料到正撞到心中郁闷无处发泄的七斤嫂枪口上,她指桑骂槐使八一嫂难堪羞恼,然而比七斤嫂“恨棒打人”更为厉害的却是赵七爷,他先是夸言大兵就要前来,而且率兵的张大帅是三国张飞的后代,继之仿佛自己手握丈八蛇矛向她咄咄逼来,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这阵势不仅八一嫂望而生畏,其他旁观者也都有点害怕,终于各自散去,这场戏结束了。在这一部分作者着力展示了皇帝复辟使农村中封建残渣泛起而农民也不因辛亥革命有所觉悟的现实。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风波过后的情形。自从辫子风波闹过,七斤的家景就有些黯淡,村人也避着他,七斤嫂也没有好脸色。十几日后复辟之事再无人提起,赵七爷脱了长衫又盘起了辫子,皇帝不坐龙廷了。

  

  第四部分写辫子风波的结束。七斤又受到家人与村人的尊敬,一切仿佛没有发生,一切又都回复到过去的状态。六斤正走在贫困的老路上。

  

  五、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作者紧紧扣住中心事件来描写不同人物的性格,着意突出不同人物对辫子的态度。七斤听到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的内心郁闷,显示着一个麻木胆怯的农民性格。赵七爷则以迫不及待的举动和咄咄逼人的言语表现着封建豪绅一有风吹草动便卷土重来的本能,他大模大样放下的辫子和特意穿上的竹布长衫概括了这一人物顽固凶狠的本性。七斤嫂的泼辣伶俐显示着她作为一般农家妇女的诚厚,但又未摆脱麻木闭塞的落后农民的特点。

  

  2.作者注意以有典型性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赵七爷径直到已经有些发慌的七斤家桌旁,“微笑着”研究他们的饭菜,夸赞之后才引入皇帝龙廷的消息,在七斤嫂的陪笑声中忽然严厉地说起了七斤的辫子。在这一细节描写中,他阴险凶狠的特点突现出来。七斤嫂正为丈夫当年失去辫子懊恼不已时听到八一嫂好心的开脱,便把全部怒气倾泄于她,但矛头虽明确话语却曲折,指桑骂槐之中显出刻毒,活灵活现地描写出这位妇女伶牙俐齿和好胜压人的特点。作者还善于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来区别不同人物,显示他们各自的性格,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话语表白着这一留恋过去时光的晚暮人物守旧的特点。七斤嫂“恨棒打人”的话语足见其强词夺理不为人后的个性。而赵七爷的话总是“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辫子呢”,这类先软后硬的语言只有这个“学问家”兼阴险人物才说得出来。总的看来,在“五四”时期作家中若论人物刻画上深刻而有力者,当推鲁迅。

  

  3.对环境进行描写,以富有意味的风景画、风俗画来烘托主题。小说开篇就渲染了一幅风景图,这是一个炎热渐去、清凉徐来的晚饭时候,临河土场上人们坐着闲谈,孩子四处跑动,饭桌上菜饭冒着热气,仿佛是文人诗哲心目中的田家乐园了。然而闲适清雅的背后其实正酝酿着不大不小的风波!作者以此写出江南水乡富有地方色彩的环境和当地的生活气息,勾勒故事发生的环境,同时突出这种恬静其实是生活没有任何改变的表现,无论什么样的事件都不能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风波来去对它没有任何影响,生活依旧,人们的思想也依旧,不仅长辈安于现状,连晚辈也承袭着旧有的一切,由此提出了警醒的问题: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农村封建统治的旧有一切,风波仍然会不时发生。

  

  4.小说构思缜密、精巧,全文情节以“辫子风波”为线索贯穿起来。从恬静的生活状态被一阵风波扰乱再到恢复旧态;从七斤的始受人尊敬到无人理睬到重新得到相当的尊敬;从九斤老太从头至尾重复的“一代不如一代”的叹息;从六斤奔跑在土场上再到结尾裹上小脚一瘸一拐地在土场上往来,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注重结构、构思精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