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考生在阅读以下内容时,小编建议考生应先看看《前赤壁赋》原文,这样更有助于考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点击查阅苏轼的《前赤壁赋》(原文))。
一、课文知识要点
1.作者苏轼
2.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情感变化线索,据此划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
3.理解本文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矛盾。
4.分析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5.由本文了解文赋具有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结构特征和骈散相间的语言特色。
6.理解并翻译重点词句。
二、重点词句解释
1.举酒属客
属:劝酒
2.纵一苇之所如
纵:听凭,任凭。如:往,动
3.凌万顷之茫然
凌:飘浮,越过。茫然: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宽阔无边的江面。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凭借,依靠。虚:指空气。
5.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潜:伏。
6.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嫠妇:寡妇。
7.何为其然也?
其:指箫声。然:这样,指示代词。
8.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缪:要缠绕,相连。郁:茂密。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都是名词意动用法,看成伴侣、当作朋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白:已经发白,天已经亮了。
三、简述本赋的写作背景与主要内容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指斥皇帝、反对新法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行为受到管制,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苏轼初到黄州,没有薪俸,吃住都成问题。幸好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一位在黄州做事的好友替他请愿了一块荒地,让他耕种、造屋。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又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仍然能保持一种随遇而安、达观脱俗、甘苦等同的高超人生态度。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前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第一段写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的情景。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快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四段写苏轼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客人。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而眠。
四、总结本赋的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游赤壁时所见景物及主客关于人生、命运的不同见解,反映出作者当时被贬黄州后的苦闷消极之情,以及自我解脱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依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阐述了一些颇具辩证法色彩的人生哲理,对后人具有启发作用。
五、划分本赋的结构层次
本文是篇文赋,依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由明月当空的夜晚写到东方既白的早晨。但文章除这一条时间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更为核心的情感变化的内在线索,经历了“乐—悲—乐”的移换。因此,按照情感变化线索,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傍晚泛舟江上所见之清风明月美景,以及由此引发的超然物外、飘飘欲仙之情。这种情感直接由自然景物引发,是乐观、怡然自得的。
第二部分:即第二、三自然段,由呜咽的箫声而写起,引发主客间的问答。这一部是站在“客”的立场和思维角度,怀古伤今,见物思人,在与“无穷”“长终”的长江、明月的对照中,慨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情感低落悲观。
第三部分:即第四、五自然段,站在“主”的立场和思维角度,依然是以长江、明月为对象,分析阐述万物和人类中存在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指明:从变化的角度看,万物与人类没有不变的;从不变的角度看,人类的生命通过代代相传而延续,永不会消亡。由于认清了这个道理,心头的重负得以解脱,情感又复于轻松、喜悦。
六、分析本赋的写作特点
1.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本文情因景生,理缘情出,论由景发,将写景、抒情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第一部分中,正是由于夜览赤壁的美景,陶醉于其中,因此引发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怡乐之情。可谓情由景出,景因情显。那么,人是不是能永久地流连于山水美景之间,长久保有这一份怡乐情怀呢?这就自然引发下文对人生问题的思索。于是,第二、三部分,就从不同立场、角度展开辩答。应当注意的是,在这两部分中,“客”与“主”固然论点不同,看法各异,但并非空发议论。他们都是抓住长江、明月的自然特征,各抒己见。也就是说,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为他们立论的根据,没有景也就无从论起。全文就是这样,将三者紧密结合了起来。
2.用赋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特点,展现身处逆境中个人的思想矛盾,以及最终持有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赋这种文体,始于先秦,形成于西汉。与其他文体相比,赋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仅就结构设置而言,赋大多虚拟主客二人,以主客对话的形式展开全文,最终以抑客伸主、客败主胜的结局而告终。这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西汉辞赋大家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文赋大多如此。
作者写作此赋之时,是在因写诗“谤讪朝廷”。下狱获释,贬谪黄州以后不久,严酷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偏远落后的生活环境,使他时常陷于郁闷苦痛之中,又时常想自我解脱。这种复杂甚至有时对立的想法、情感,其他文体似难准确、酣畅地表达,于是,苏轼借用文赋原本预设两方的特点,把他悲苦的心情借“客”之口道出,而将导源于人生哲理之上的乐观积极态度由“主”阐明,最后“主”战胜了“客”,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就得到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