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2020年成人高考考试依据2011年版《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命题,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本考试大纲如下:
总要求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生态学过程;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学会运用生态学基础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生态问题,指导生活与生产实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复习考试内容
一、绪论
【要求】: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了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了解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3.我国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2.实验研究;3.模拟。
二、生物与环境
【要求】:理解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环境及生态因子的概念,掌握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掌握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1)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
2.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
(1)生态因子的概念;(2)生态因子的分类。
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二)生物与光因子
1.生物与光质
(1)生理辐射;(2)红外光与紫外光。
2.生物与光照强度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2)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3.生物与日照长度
(1)昼夜节律;(2)光周期现象。
(三)生物与温度因子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温度与生物的生长;(2)温度与生物的发育;(3)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4)有效积温法则。
2.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1)温周期现象;(2)物候节律;(3)休眠和滞育。
3.极端温度的生态作用
(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2)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四)生物与水因子
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2)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五)生物与土壤因子
1.土壤的生态意义
2.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3.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2)土壤组成对生物的影响;(3)土壤质地对生物的影响;(4)土壤结构对生物的影响;(5)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6)土壤水分与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4.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2)土壤有机质对生物的影响;(3)土壤矿质元素对生物的影响。
5.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
(1)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2)土壤动物的生态作用;(3)植物根系的生态作用。
(六)生物与大气因子
1.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
(1)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2)氧气的生态作用。
2.风的生态作用
3.植被的防风作用
(七)生物与地形因子
1.主要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1)坡向;(2)坡度;(3)坡位;(4)海拔高度。
2.以地形为主导因素的特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山脉走向对生物的影响;(2)河流走向对生物的影响;(3)高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八)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及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种群生态
【要求】: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及相关概念,掌握种内、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及相关基本原理;理解生态对策与协同进化;了解种群调节及其机制,了解物种形成与灭绝的基本知识。
(一)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密度;(2)种群的内分布型;(3)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4)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5)种群的年龄结构;(6)种群的性比。
(二)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基本概念
(1)环境容量;(2)内禀增长率。
2.种群增长型
(1)指数增长;(2)逻辑斯谛增长。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类型
(1)种群增长;(2)季节消长;(3)不规则波动;(4)周期性波动;(5)种群爆发或大发生;(6)种群平衡;(7)种群的衰退与灭绝;(8)生态(或生物)入侵。
4.种群调节
(1)种群调节的概念;(2)种群调节的机制。
(三)种内、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
(1)植物的密度效应;(2)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2.种间关系
(1)竞争(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2)捕食;(3)共生;(4)寄生;(5)他感作用。
(四)种群的进化与适应
1.物种的形成与灭绝
2.生态对策
(1)r对策;(2)K对策。
3.协同进化
四、群落生态
【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及结构特征;理解生物群落发生与演替的基本过程,理解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基本规律,了解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体系。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生物群落的概念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1.种类组成
(1)优势种与建群种;(2)亚优势种与伴生种;(3)偶见种。
2.生物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
(1)密度、多度、盖度;(2)频度;(3)优势度;(4)重要值。
3.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1)多样性的概念;(2)多样性的测定。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空间结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
(1)镶嵌;(2)群落交错区;(3)成层现象。
2.群落的外貌
(1)生活型与生态型;(2)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四)生物群落的发生与演替
1.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2.生物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与特征;(2)演替的基本类型;(3)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
3.顶极群落
(1)顶极群落的概念与特征;(2)单元顶极与多元顶极学说;(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顶极。
4.演替实例
(1)旱生演替系列;(2)水生演替系列;(3)次生演替。
(五)生物群落的分类与分布
1.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
(1)植被型、群系、群丛的概念;(2)群落的命名方法。
2.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与分布
(1)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2)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
五、生态系统
【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调节机制;了解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一)生态系统概述
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成;3.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1)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2)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3)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4)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5)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2.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1)次级生产的过程;(2)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
(1)分解作用的意义;(2)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热力学定律;(2)食物链与食物网;(3)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4)生态效率;(5)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分配与消耗;(6)普适的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概念(2)类型。
2.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碳循环;(2)氮循环;(3)磷循环;(4)水循环。
3.有毒物质的富集
(四)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稳定
1.生态系统的发展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调节机制
(五)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
2.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4)淡水水域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荒漠生态系统;(7)农田生态系统;(8)城市生态系统。
六、应用生态学
【要求】:了解当前主要的全球生态问题,了解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农业的含义。
(一)全球生态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2.资源问题(能源、淡水、生物、土地等);3.环境污染;4.人口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
1.可持续发展;2.生态农业。
生态学基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150分
二、考试时间:150分钟
三、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四、试卷内容比例:
1.绪论 约5%
2.生物与环境 约20%
3.种群生态 约20%
4.群落生态 约20%
5.生态系统 约30%
6.应用生态学 约5%
五、试卷题型比例:
1.选择题 约27%
2.填空题 约27%
3.判断题 约13%
4.简答题 约20%
5.论述题 约13%
六、试题难易比例:
1.容易题 约30%
2.中等难度题 约50%
3.难题 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