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2020年成人高考考试依据2011年版《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命题,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考试大纲如下:
总要求
1.了解艺术概论学科的基本构成,包括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
2.理解艺术活动的性质、各门类艺术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接受的基本理论。
3.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艺术现象与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能够予以科学的评析。
复习考试内容
一、绪论
【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以及学科任务、研究方法等。
(一)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1.研究对象: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等。
2.学科性质: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的科学体系。
(二)学科任务
1.系统地阐释艺术活动的基本状况,确立科学的、进步的艺术观
2.了解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探讨艺术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3.指导人们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的创作、接受和批评
(三)研究方法
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2.借用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研究艺术活动的实践与发展
3.运用艺术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领域的各种问题
二、艺术活动
【要求】:了解艺术活动的构成,理解艺术活动发生和发展的状况,掌握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对艺术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
(一)艺术活动的构成:根据艺术活动的发展及其当代状况,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客体世界
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作主体观照的主要对象。
2.艺术创作与制作
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将其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制作是艺术生产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的地位日趋重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3.艺术作品: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4.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多种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地消费、鉴赏和批评等活动。
(二)艺术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均持这种观点。模仿说在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同时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投入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均持这样的观点。
(3)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表现说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艺术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在近现代西方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个学说最早由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提出,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也持这一观点。
(5)劳动说: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该学说是对艺术产生根本原因最具影响的理论阐释之一。俄国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进行过阐释。
(6)多元说:认为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原始人类模仿自然的本能(模仿说)、表现情感的需要(表现说)、游戏的冲动(游戏说)也渗透其中,尤其是对于原始人来讲更为重要的原始巫术(巫术说)与原始生产劳动(劳动说),更是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多因的而并非是单因的,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2.艺术活动的发展
(1)艺术发展的根本因素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成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样,艺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对于艺术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的。因此,艺术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2)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①继承和创新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发展有其内在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成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后一时代的艺术必然要在前一时代艺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②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在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
③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艺术的需求。
(三)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1.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审美特性,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哲学。
(2)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曾融合在一起,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和终极目的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3)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相当紧密。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对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并加以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
(4)艺术与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活动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5)艺术与科学
科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艺术也一直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
3.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的形象性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2)艺术活动的情感性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
(3)艺术活动的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性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四)艺术活动的功能
1.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指人通过艺术活动能够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信息。
(2)审美教育功能,指人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
(3)审美娱乐功能,指人在艺术活动中能够使身心得到调节,精神获得愉悦。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培养专业艺术创作者的特定教育。
三、艺术种类
【要求】:理解和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各艺术种类的特性,了解不同艺术种类体裁的区分,熟悉中外艺术史上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一)艺术分类的主要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以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艺术
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元素,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三度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实体形象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
3.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采用摄影技术和手法获取静态图像来反映客体世界,进而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构图、光线和色调是其主要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肖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等。
4.书法艺术
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三)实用艺术
1.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2.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3.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四)表情艺术
1.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艺术以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抒发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情感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按演唱者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音域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根据乐器的不同种类,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
2.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造型、表情、节奏、空间运动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五)语言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等体裁。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创作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六)综合艺术
1.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指以舞台演出为表现方式,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现场展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样式。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基本表现手段,以舞台美术、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技术手段为重要构成要素。
戏剧的分类,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种类型。
3.电视艺术
电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主要是指运用电视手段创作和传播的各种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文艺专题节目、音乐电视、电视综艺节目等。
四、艺术创作
【要求】:了解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的含义,了解艺术创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理解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以及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理解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心理机制和艺术思维状况。
(一)艺术创作主体
1.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创作主体即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不但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而且具备独立的人格和丰富深刻的情感。
2.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
(1)艺术家的修养
①先进的世界观和审美观;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象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二)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1.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艺术体验通常包含三部分:①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②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③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意象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创作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最终呈现为物态的存在,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
(三)艺术创作的心理要素与艺术思维
1.艺术创作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经由人的感觉器官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较为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象
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获得丰厚审美经验以及从事创作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
②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③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3)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②审美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它是推动艺术创作思维进展的内驱力;③与人的日常情感相比,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更加丰富、深沉和细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审美过程中对其与客体世界的关系、对艺术活动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2.艺术思维
(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它是以具体的、整体性的形象为思维材料所进行的复杂心理活动。
②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形象思维的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感情色彩;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原有思维材料基础上促成新形象或新意境的生成。
(2)抽象思维
①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共同起作用,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
(3)灵感
①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内,突然出现精神高度亢奋、思维极为活跃的特殊心理现象,呈现为远远超出平常水准的创作冲动和创作能力,艺术构思或传达通过顿悟获得飞跃;②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③形象思维与灵感有一定联系,二者往往交互作用。
五、艺术作品
【要求】:理解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掌握艺术作品三个层次的内涵,深刻理解典型和意境的意义,对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有基本的了解。
(一)艺术作品的构成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既包含着对客体世界的能动反映,又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融入艺术家的知、情、意。在具体艺术作品中,艺术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题材和主题是艺术内容的主要要素。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充分体现艺术魅力。
2.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隐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意境及形式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3.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主体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现性作品虽然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但也具有再现性。
(二)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作品分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
(1)艺术语言是创作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作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作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视听语言等。
(3)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
2.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人类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作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意象和意境。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或精神内涵。它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深刻性。艺术意蕴是衡量艺术作品境界高低的重要尺度。
(三)典型和意境
1.典型
(1)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本质意义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
(2)典型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在叙事性艺术作品中,塑造出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艺术典型,要求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和深刻把握是塑造艺术典型的重要条件;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2.意境
(1)意境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2)艺术意境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四)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作品的形式、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风格既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
(2)艺术风格的特性
①继承与独创;②稳定与渐变;③多样与同一。
2.艺术流派
(1)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2)艺术流派的形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自觉形成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艺术主张;第二种是不自觉形成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呈现流派特征;第三种由他人将其归纳为特定流派。
3.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某种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4.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关系
艺术流派是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群体的表现形式。艺术思潮常常包容一个时期内多个艺术门类中多个流派的艺术主张。
六、艺术接受
【要求】:了解艺术传播的含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一)艺术传播
1.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扩展。
2.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艺术传播主体即艺术传播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控制与发送艺术信息的人或机构。艺术传播内容是指通过传播媒介传送的艺术信息。传播媒介是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受传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接收到艺术信息的受众。传播效果指艺术信息在传播活动中产生的效应及其对受传者的影响程度。
3.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沟通直接、手段多样、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
(2)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供观众直接接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艺术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
(二)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
2.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3.艺术鉴赏的过程
(1)审美期待
①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②审美期待可分为形式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形式期待即指艺术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鉴赏流程
鉴赏流程包括艺术的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
①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初步感受。
②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所包含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逐渐生成审美愉悦。
③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结果是接受者审美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与完善,正是审美再创造的结晶。
(3)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①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②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三)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性质
艺术批评是根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美学原则、理论体系,对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一切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2.艺术批评的类型
在艺术批评史上出现过多种批评类型,主要都是围绕“客体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接受者)”等艺术活动要素进行的。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立足于“客体世界”来评价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印记。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2)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从创作主体——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入手来评价艺术。它既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从艺术作品折射出的心理因素出发来反观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3)文本批评
文本批评认为艺术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其意蕴和魅力需要从文本中去寻求。尤其注重艺术作品的文本语言和物质媒介。如20世纪西方符号学强调对艺术作品本身或艺术符号的研究。
(4)接受批评
接受批评模式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活动,认为观众、听众和读者的接受过程才是艺术研究的中心所在。这种模式突出了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3.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创作产生影响。
(3)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4)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七、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赏析篇目
【要求】:能够陈述下列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能够阐述其基本内容,分析其形式特点和风格。
(一)绘画艺术
1.《清明上河图》2.《洛神赋图》3.《游春图》4.《步辇图》5.罗中立的《父亲》6.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7.伦勃朗的《夜巡》8.《马拉之死》9.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10.莫奈的《日出·印象》11.梵·高的《向日葵》12.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3.吴冠中的《春山新雨后》14.Kurt Wenner的《末日审判》
(二)雕塑艺术
1.《马踏匈奴》2.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3.米隆的《掷铁饼者》4.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像》5.《晨》《暮》《昼》《夜》6.《思想者》7.亨利·摩尔的《圣母子》
(三)书法艺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四)建筑艺术
1.北京故宫2.布达拉宫3.帕特农神庙4.埃及金字塔5.巴黎圣母院6.悉尼歌剧院7.鸟巢(国家体育场)8.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
(五)园林艺术
1.北京颐和园2.承德避暑山庄3.苏州拙政园4.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六)音乐艺术
1.民乐《二泉映月》2.民乐《江河水》3.民乐《十面埋伏》4.小提琴协奏曲《梁祝》5.民歌《茉莉花》6.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7.吉奥阿基诺·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8.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9.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10.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七)舞蹈艺术
1.舞剧《丝路花雨》2.芭蕾舞剧《白毛女》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4.杨丽萍的孔雀舞《雀之灵》5.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6.芭蕾舞剧《天鹅湖》
(八)戏剧艺术
1.《茶馆》2.《雷雨》3.《天下第一楼》4.《哈姆莱特》5.《钦差大臣》
(九)戏曲艺术
1.《窦娥冤》2.《西厢记》3.《牡丹亭》4.《长生殿》5.《桃花扇》
(十)电影艺术
1.《十字街头》2.《一江春水向东流》3.《林则徐》4.《林家铺子》5.《早春二月》6.《城南旧事》7.《黄土地》8.《芙蓉镇》9.《乱世佳人》10.《偷自行车的人》11.《罗生门》1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3.《两个人的车站》14.《疯狂的石头》15.《集结号》16.《指环王》17.《阿凡达》
(十一)电视艺术
1.《四世同堂》2.《围城》3.《红楼梦》4.《望长城》5.《话说长江》
注1:以上篇目为试卷中“作品赏析题”考试范围。
注2:文学、工艺与设计艺术、摄影艺术篇目暂不列入。
艺术概论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150分
二、考试时间:150分钟
三、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四、试卷内容比例:
1.绪论 约1%
2.艺术活动 约17%
3.艺术种类 约18%
4.艺术创作 约22%
5.艺术作品 约22%
6.艺术接受 约20%
五、试卷题型比例:
1.选择题约 27%
2.简答题约 20%
3.作品赏析题约 20%
4.论述题约 33%
六、试题难易比例:
1.容易题约 30%
2.中等难度题约 50%
3.较难题约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