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全国广大成人高考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严重声明: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全国广大成人高考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高起本】2020年全国成人高考《历史地理综合》考试大纲!

  2020年成人高考考试依据2011年版《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命题,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地理考试大纲如下:


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


----高中起点升本、专科


历史、地理


  I.总体目标要求

  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地理测试强调考查考生对历史、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整体把握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基本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一)记忆:观察描述基本的地理现象及分布、历史事实及相关知识;了解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二)理解: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概念与结论;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历史、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各种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三)应用:能发现、提取有效信息和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评价、解决问题。


  Ⅱ.学科具体能力要求


  历史


  (一)再认历史知识,理解重要的历史事物、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二)掌握主要的历史术语和史学表述,能依据要求重构历史时序。

  (三)阅读和解释材料,评价和运用材料。

  (四)掌握比较、分析、归纳、考证等基本历史方法。

  (五)组织论据,说明、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

  (六)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地理


  (一)结合地图了解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重要的地理数据,以及有关地理的重大时事。

  (二)了解我国地理概况、区域特征及其差异,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三)了解世界地理概况、各洲及主要国家、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四)理解地理概念,并能运用所学概念区分、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五)掌握判读和填绘地图的基本技能,并能运用各种分布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示意图、各种统计资料图表等分析说明地理问题。

  (六)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并能用以分析说明地理事物及其成因。

  (七)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基础知识及其相互关系,运用正确的地理观点和基本理论,分析评价有关地理问题。

  (八)运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规范化的地理名称、准确的地理图像等地理语言,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叙述。


一、复习考试内容


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远古时代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远古文化

  (二)先秦

  1.夏、商:二里头文化、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2.西周:武王伐纣、分封制。

  3.春秋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诸子百家。

  (三)秦、汉

  1.秦朝: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文景之治、汉武帝、光武中兴、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

  3.秦汉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充、造纸术 、张衡、张仲景、华佗、《史记》。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从统一到分立:三国分立、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屯田制、江南的开发。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祖冲之、《齐民要术》、范缜、王羲之、三大石窟、佛教与道教。

  (五)隋、唐

  1.隋唐政治:隋朝的统一、三省六部、科举制、贞观之治、文成公主、武则天、开元之治、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2.隋唐经济:大运河、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曲辕犁、两税法。

  3.隋唐文化: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僧一行、《千金方》、唐诗。

  4.中外交流:玄奘、鉴真、遣唐使。

  (七)五代、辽、宋、夏、金、元

  1.政权并立与经济发展: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岳飞、经济重心南移。

  2.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行省制度与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民族分化政策。

  3.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沈括、郭守敬、宋词、元曲、《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

  (八)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末农民战争。

  2.清朝:清朝的建立、军机处、文字狱、收复台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明清经济与文化: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明清小说。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一)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魏源、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太平天国

  1.太平天国的兴衰:金田起义、洪秀全、天京变乱。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三)洋务运动:总理衙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曾国藩、李鸿章。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台湾行省的建立。

  2.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五)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康有为、 梁启超、《天演论》。

  2.百日维新

  (六)辛亥革命

  1.孙中山与同盟会

  2.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七)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白话文。

  2.五四运动

  3.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

  (八)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

  2.北伐战争

  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九)国共对峙的十年

  1.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暴动、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

  2.日本侵占东北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十)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2.国共合作抗日: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3.抗日战争的胜利。

  (十一)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

  2.三大战役

  3.国民党政府覆亡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协、《共同纲领》

  2.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

  3.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二)在曲折中前进

  1.中共八大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3.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历史的转折: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区的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方针    香港、澳门回归

  (五)新中国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尼克松访华

  (六)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双百”方针的提出

  2.科学技术: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第四部分  世界近代史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麦哲伦

  2.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3.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抗议书、克伦威尔、光荣革命、《权利法案》

  (三)美国独立战争:波士顿倾茶事件、华盛顿、《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四)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1.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2.法国大革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雅各宾专政

  3.法兰西第一帝国

  (五)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瓦特与蒸汽机

  2.工业革命的影响

  (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巴黎公社。

  (七)沙皇俄国的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2.1861年农奴制改革。

  (八)美国内战

  南方奴隶制、林肯《解放宣言》

  (九)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开国、明治维新

  (十)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1.第二次工业革命;2.垄断组织;3.殖民地被瓜分完毕。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大军事集团、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巴黎和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2.新经济政策;3.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德国入侵波兰、珍珠港事件、《联合国家宣言》

  2.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攻占柏林、日本投降

  (五)冷战

  1.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2.北约和华约;3.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六)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第三世界的兴起;2.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七)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3.欧盟的建立。


地  理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在宇宙中

  宇宙中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太阳系及其成员。太阳概况。太阳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二)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和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纬线和纬度。经纬网。南、北半球及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昼夜更替和时差。时区的划分、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轨道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

  (三)地图

  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地图上的方向。图例。注记。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四)地壳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陆地地形的种类: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海底地形的种类: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洋盆、海沟、海岭)。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褶皱。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六大板块及其运动。

  火山。地震。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地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变化。

  (五)地球上的大气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主要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

  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世界降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季风环流。

  形成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运用气温、降水的图表资料,归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六)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

  风海流。寒流、暖流。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河水的补给:大气降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河流径流的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地下水。含水层和隔水层。

  (七)陆地上的自然带

  陆地上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及其比例,全球陆地分布的特点。

  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和界线。

  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二)亚洲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亚洲的分区。东部的岛弧。南部的三大半岛。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形。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名称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复杂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亚洲主要国家和首都。

  日本:领土组成。经济特点。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国家联盟。

  印度:人口。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农作物。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亚的位置。干旱的气候,灌溉农业和畜牧业。石油资源。

  西亚的位置。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干热的自然环境,水资源缺乏。

  (三)非洲

  非洲的位置和范围。海岸平直。几内亚湾和马达加斯加岛。高原大陆,主要的高原、山脉。刚果盆地。非洲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撒哈拉沙漠和东非裂谷带的分布。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丰富的矿产、水能和生物资源。居民(黑人、阿拉伯人、欧洲人后裔)的分布。非洲主要国家和首都。

  埃及:位置。世界长绒棉的重要产区。旅游业。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

  (四)欧洲

  欧洲大陆的轮廓特点,主要半岛、岛屿、海峡的分布。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冰川地形广布;阿尔卑斯山脉。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河网稠密,水量丰富;主要河流的分布。欧洲的旅游业。欧洲主要国家和首都。欧洲联盟。

  发达的工业国:英国、法国、德国,各国的经济特点和主要的工业区。

  俄罗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形的东西差异。伏尔加河、贝加尔湖。煤、铁、石油和森林资源。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五)北美洲

  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东西排列的三类地形。密西西比河,五大湖。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人口和民族。巴拿马运河。北美洲主要国家和首都。北美自由贸易区。

  美国: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及主要农作物。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六)南美洲

  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山脉、平原和高原的分布。暖湿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亚马孙河。矿产资源的分布。水能资源。热带经济作物。居民。南美洲主要国家和首都。

  巴西: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特点。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

  (七)大洋洲

  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

  澳大利亚:位置。地广人稀。气候、植被带呈半环状分布。居民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出口农矿产品。发达的工矿业。养羊业和耕作业。首都堪培拉。悉尼。

  (八)南极洲

  南极洲的位置特点。冰原大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人类对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意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

  (九)世界的交通

  世界主要航海线和重要港口。重要的海峡和运河。亚欧大陆桥。

  (十)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领土面积。疆域的四至点。陆疆和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隔海相望的国家。领海和内海。主要岛屿和半岛。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首府)及位置。

  (二)人口和民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华侨和侨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和分布。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地形

  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主要山脉及其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的特点及分布。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四)气候

  我国的温度带。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的干湿地区。

  我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及其原因。

  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

  (五)河流和湖泊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主要外流河。主要内流河。主要淡水湖。主要咸水湖。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长江的发源地、干流长度、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三峡水利工程。上、中、下游各段主要特征。灌溉之利。“黄金水道”。巨大的水能蕴藏。

  黄河的发源地、干流长度、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注入的海洋。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上、中、下游各段主要特征。黄河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1)交通运输业

  主要南北铁路干线。主要东西铁路干线。主要铁路枢纽。

  重要公路干线。

  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长江航道、珠江航道、京杭运河航道、松花江航道。

  主要海港: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湛江、高雄、香港。

  (2)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

  (七)地域差异和地理分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差异。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划分。

  (八)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

  西部开发的意义、优势条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措施。

  (九)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居民。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交通中心。旅游业。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居民。经济。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台湾岛、澎湖列岛和钓鱼岛。东部山区、西部平原。自然资源和主要农产品。工业发展的特点。旅游业。主要城市。


第四部分  人文地理


  (一)自然资源及其保护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及其组成。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森林与环境。世界的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合理利用和保护。三大林区。我国主要的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二)能源和能源的利用

  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煤作为能源的特点。煤的分布。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石油资源的分布。水能的特点、分布。核能及其特点。

  能源的消费构成。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上的不平衡。

  世界能源问题。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

  (三)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农业生产的特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我国的农业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生产,产业化经营。

  (四)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工业的概念和分类。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协作条件;劳力和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工业布局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区位因素。

  我国的主要工业地区。

  (五)人口和城市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密度。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三大宗教的分布。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六)人类和环境

  环境的概念。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自然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内容比例:历史(约50%);地理(约50%)

  四、题型分数比例(满分150分):

  1.选择题(40小题):80分;2.非选择题:70分

  五、试题难易比例:

  1.难题(约10%);2.中等难度题(约50%);3.容易题(约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