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一、纵观整个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原始农业阶段。基本利用自然力而自发进行物质生产,主要供给自己(劳动者及其家庭)的需要的一种初级农业形式。狩猎和采集是原始农业的初级形态。刀耕火种、轮歇栽培、撂荒制是原始农业的主要形式。
二是传统(有机)农业阶段。这一阶段以我国的传统有机农业最为典型。传统有机农业虽然比原始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有许多的生态合理性,但是以人畜为主要动力,使用铁制手工工具,仍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特点是经营分散、规模小、劳动生产力低下。
三是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以机械化集约农业或石化农业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经营规模大,土地生产力、劳动力生产率以及商品生产率都得到很大提高,可基本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但是石化农业所带来的资源浪费、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甚至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发展,因而走进了“死胡同”。生态农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二、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及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西方生态农业与中国的生态农业有所不同,西方的生态农业强调低投入,从整体上仍未能摆脱“小农”和“自给自足”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西方生态农业的倡导者主张,宁可牺牲农业生产,也要追求回归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生态农业从一开始就强调追求高土地生产力、高经济效益和投入效率有明显区别。
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
中国生态农业首先是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是中国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和具体行动,强调维持农业高额生产力的基础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农业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及系统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系统水平(户、村、乡、农场等)组织农业生产、适应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并与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层层优化设计和管理。强调农、林、牧、副、渔五业关系的合理配置,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地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把农业一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建立在高效、低耗、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作为一套经济而高效的农村实用技术,走资源节约型农业道路。
生态农业建设既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系统),也包括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的技术,不再是单项技术,它是在单项技术的基础上,将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传统农业的精华组合在一起,成为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它既有生产技术,也有管理技术和组织技术,既可体现单项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所带来的技术效应,又能体现单项技术组装后所表现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技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