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来看,它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两种公平:代际公平和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前者指现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后代人的发展;后者是指当代人之间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产品有同等的分享权利。也就是说,在空间上,区域与区域之间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在时间上,当代人和后代人有公平的发展机会。由于同后代人相比,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主宰地位,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消费的同时,也要对后代人的需求和消费负起历史责任。必须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兼顾,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包括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中考虑和进行自身的生产;注重后代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追求人口的数量;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把资源视为财富,而不是获取财富的手段。
三、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前提是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共同性原则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和道德的普遍认同;要求打破民族和国家、种族和行业的界限,对资源的利用合理地进行全面的衡量和协调,要求在国际和行业间的广泛合作与统一行动。
四、发展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如果经济搞不上去,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也不可能。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求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意味着更有效、更适度地消耗资源,意味着节约以后治理环境和改善生态的费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性。
五、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对他人、后代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在人类内部及人类和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
六、协调性原则: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稳定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总之,经济、环境、人口、社会、科技应协调发展。
七、需求性原则:传统发展模式以传统经济学为支柱,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来反映的)。它忽视了资源的代际配置,根据市场信息来刺激当代人的生产活动。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世界资源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不断变化,而且人类的一些基本物质需要仍然不能得到满足。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和长期的可持续性,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向所有的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八、安全性原则:安全是人类社会基本的、起码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与世界,都离不开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安全的内容包括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民族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团结、生态安全与食物安全等。
九、高效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和需求性原则实际上已经隐含了高效性原则。事实上,上述四项原则已经构成了可持续发展高效性原则的基础。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这里的高效性不仅仅是根据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整体的高效。
十、参与性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变革,是价值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关系处理方法的变革。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尽管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尽管《21世纪议程》是各国的一个很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也只能作为一种书面上的东西存在,难以通过人民的实践而得以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人类不断地从认识到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