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一、人口数量的急
人口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数量,二是人口的质量。人类具有特殊的社会性,人口有一定的数量才有利于克服自然界带来的困难,有利于一个地区的开发。但是人类生活的这个星球—地球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的限度,地球的生产力、地球的资源环境也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如果人口无节制地增长,到了一定的限度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粮食不足、能源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问题。
人口数量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率三个变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及人口素质的不同,人口增长有三种不同的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原始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中间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
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是人口增长问题的关键。从世界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从新石器时代到罗马帝国的灭亡,全世界有1亿人左右。到1866年,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先后历时达1000多年,但是到1930年,世界人口就达到了第二个10亿,仅用了130年。第三个10亿出现于1960年,历时仅30年。1975年世界人口出现第四个10亿,只用了15年。而1987年是世界第五个10亿的年份,历时只有12年。1999年6月16日是世界60亿人口日。现在,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会达到83亿。见表6-2。
表6-2世界人口绝对数量增长
时间 | 世界人口(亿) |
新石器时代一罗马帝国灭亡 | 1 |
1866年 | 10 |
1930年 | 20 |
1960年 | 30 |
1975年 | 40 |
1987年 | 50 |
1999年 | 60 |
预计2050年 | 83 |
世界人口的超常增长,是当前世界一切敏感问题的基本根源。可以说,环境破坏、资源匮乏、能源短缺、食物供应紧张等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关键原因都是人口急增的必然结果。
二、数量增长不平衡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个别国家的人口呈负增长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出现人口素质低等问题,包括体质、智力、素质、觉悟等。
三、人口老龄化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口寿命在延长。1970—1975年世界平均期望寿命男为50岁,女为57岁,1980-1985年男为58岁,女为60岁。美国1970-1975年平均期望寿命男为68岁,女为75岁,1980-1985年男为70岁,女为78岁,1991年男为72岁,女为78.9岁。“老年型人口”的国际通用标准是,年龄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即为“老年型人口国家”。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较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四、性别比例失调
我国人口男女性别比不仅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稍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以女性为10,女性对男性的比例)分别为:107.6(1953年),105.5(1964年),106.3(1982年),106.6(1990年),106.7(2000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男女婴儿比已达到114:100。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可达120:100。
五、人口城市化
伴随人口增加的过程,出现了城市人口过密的问题。在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120年之后的1920年才增加到14%。近30年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从1950年的6.98亿人增加到1980年的18.7亿人,占世界人口的42.2%。而世界城市面积仅占陆地总面积的0.3%,在这有限的面积中,却集中了40%以上的人口。目前,有30亿集中在城市,占人口总数的50%。
工业革命以来,达到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800年全世界只有伦敦一座,1850年有3座,1900年有16座,1950年增加到115座,1980年达到234座,现已增加到470座。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古63.91%。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例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六、人口健康状况下降
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资源的开发,许多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因素,包括各种污染物的作用,噪声、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人口的拥挤、食品的匮乏和生活水平引起的食物摄取单一,以及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类健康。这些因素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局部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及生活环境恶化等,一方面不断恶化的环境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优厚的生活条件削弱了人类的自然进化,使人类健康遭受严重威胁。
人体退化:所谓人体退化,即由于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的生理过程,使人类生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的现象。也有人称为“人体退化病”。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人造的舒适环境中,从服装到空调再到风暴预警系统,人类得到保护。而这种保护则使人类进化的环境压力减小了。现代化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削弱,肢体在不断退化。技术和医学朝着遗传基因的缺陷发展,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废止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一些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此外,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许多人处在人口稠密的恶化的生活环境中,长期如此,不仅会使人感到喧闹、烦恼,还会导致高度紧张,人体内脏活动受到抑制,出现头晕脑涨、焦虑、压抑和不安、全身肌肉疼痛、口舌干燥、胃肠不佳、血压上升及心率加速等症状。在拥挤的环境中,日常生活活动难免会互相干扰、碰撞、挤压及紧密接触,易使人情绪波动,烦躁易怒。
疾病增加及变化: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地方性传染病,较流行的是寄生虫病、肠胃炎、呼吸道疾病,营养不良和带菌体传播的疾病;当生活标准提高,环境条件改善时,地方性传染病已得到控制,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以及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就成为主要流行病;在经济发展的最后阶段,各种衰退性的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精神病及癌症变成了主要疾病,营养不良成了营养过剩,发病者多由儿童转向老年人。由于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生活环境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健康问题上也有明显差异。目前,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健康情况威胁就是饥饿和慢性营养不良,以及由于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问题带来的消化系统疾病及寄生虫病。发达国家危及健康的疾病主要是心脏病、肺病、精神病、癌症、中风及交通事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