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环境污染是指人为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变了原来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恶化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环境。污染物质又沿着食物链转移、富集而后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一、水污染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业三废、农用化学物质、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到江河、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据专家估计,全球每天约有1亿至1.5亿立方米的水体被污染。全世界河流的稳定流量有40%左右遭污染。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年要排放10亿多吨废水、8亿多吨垃圾。施入农田的农药、化肥,有1/3最终要进入到各种水域。
以2015年为例,我国排放废水总量为73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199.5亿吨,城镇生活污水535.2亿吨。这些污水和废水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江河、湖泊和城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有27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因污染水质变差,淡水资源被污染的已经有70%左右。
除了淡水资源的污染外,海洋污染也非常严重。河流、湖泊的污染,带来近海的海水污染,于是赤潮越来越频繁,给海洋生物和渔业造成重大损失。“赤潮”,沿海居民称其为“红祸”,是由于未经处理的工业或农业的废水、生活污水等排入海洋,这些污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在热的气候环境中,使一些颜色发红的藻类如渴胞藻、液光藻、甲藻等迅速繁殖,海面上呈现异常的色彩,这种现象即“赤潮”。大量繁殖的藻类,其中有毒的会毒害鱼类,无毒的也因大量繁殖而影响海洋中其他生物的生长。当海藻死亡后,又因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而使其他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造成海洋污染的还有放射性污染(如核污染)、油污染和塑料污染,一些国家将有毒的废弃物、核垃圾、塑料等扔到公海,把海洋当作垃圾场,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难以分解的塑料,每年都使200万只海鸟、10多万只海龟、海豹和鲸等动物因误食或裹住身体而丧生。经常发生的石油泄漏事故,使许多有毒的物质进入海洋。
水体的污染还意味着动植物的污染、食品的污染,就食物链的浓缩效应而言,对人的污染要远远大于对水体的污染。
二、大气污染
大气中清洁空气的组成应该是氧气:21%,氮气:78%,惰性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灰尘、其他杂质:0.03%。如果这个成分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的物质存在,并且无法通过本身的扩散稀释使自己自净,那么大气就被污染了。
污染大气的物质有很多,主要是:烟雾、粉尘、废气、光化学烟雾、放射性物质等。烟雾中含有灰尘、二氧化硅、强致癌的有机物以及铅、铁、锌等有毒金属;废气中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粉尘有石棉、水泥、滑石以及金属、非金属和钢铁、汽车、化工等生产排放的烟尘和气体;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工厂排放的有放射性的物质也污染大气。
大气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大气中有毒的物质多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都会产生毒性。当冬季到来时,因通风不好每年都要夺走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人吸入的一氧化碳所造成的。再有,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癌症,与大气污染直接相关,大气污染有致癌作用,造成死亡。浓缩的烟雾与工厂的废气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都会形成致癌物质。
三、酸雨
酸雨是天然降水中含有一定酸性物质如硫酸、硝酸或金属盐类等,使降水的pH值小于5.6,这样的降雨叫酸雨。
人类最早发现酸雨是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人类大规模的工业活动,特别是燃烧各种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烟尘并排到大气中,其进一步与空气中的氧气或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了酸类和盐等物质。当这些物质随水降到地面,便成为酸雨。降雨中含的酸类物质越多,雨水的酸度越大,pH值越低。
造成酸雨的各种物质中,以二氧化硫的作用最大,有人估计它占到60%-70%。目前全世界的工厂、矿山、炼钢铁、烧煤碳等,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约有2~3亿吨。
酸雨有“空中死神”称号,所以,酸雨所降之处,必给那里带来灾难。酸雨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水体和土壤酸化,危害农牧业生产。水体酸化,会使水中生物死亡、鱼虾绝迹。如德国的大片森林枯死成为“黑森林”;瑞典、挪威和加拿大有4万多个湖泊成为“水中的沙漠”或是“死湖”,湖中的鱼和其他生物几乎全部死亡;我国每年因酸雨给农业和林业造成的损失不下百亿元。
2.污染食物,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雨水的酸度上升使土壤中的水酸度也同时上升,进而使有毒的金属(如镉、铅、汞等)的离子浓度增加和进入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有检测表明,由于酸雨,德国土壤中的含镉量从100微克/千克增加到400微克/千克,同时植物中的含镉量也增加了。德国人的食物中含镉的数量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极限”的70%~80%。
3.腐蚀金属和建筑物。酸雨对金属和建筑物的破坏是人所共知的。降酸雨地区的金属腐蚀的速度,比没有酸雨地区要高2~5倍。酸雨使铁轨、混凝土建筑的寿命缩短,使许多宝贵文物古迹都变得面目皆非,如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印度的泰姬陵等。
4.间接加剧“温室效应”。科学家发现,酸雨使土壤多释放33%的甲烷,而甲烷的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因为它的分子结构能有效地阻止红外线向外辐射。这样,酸雨就间接地加剧了温室效应。
四、荒漠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现在,每年仍以5万~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全世界每年因土地荒漠化蒙受的损失为420多亿美元,有100多个国家的12亿人口深受其害。
我国荒漠化的面积有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超过了我国的耕地面积,而且也在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我国的沙漠分布在三北地区的12个省(区),207个县(旗)市,受影响人口近4亿。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高达540亿元。
土地的荒漠化,有自然的因素,但如此大规模和迅速的荒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据研究,在全世界已查明的215个荒漠成因中,有87%是由于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行为造成的。中国新增的荒漠化面积中,有95%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其中过度放牧占34.5%,破坏森林占29.5%,过度农垦占28.1%,其他工矿开发占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