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一、助人行为及其培养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hehavion)是一个更加宽泛、更大的概念,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奉献等在内的任何助人、利他与打算助人、利他的行为。另外有两个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密切:其一是利他主义行为( altruism)。这是一种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不考虑自己而自愿助人的,甚至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想法的亲社会行为,“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就是这种行为精神;其二是助人行为( helping avion)。这是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当他人碰到困难、遭遇危险或平常需要支持与帮助时,能够及时给子援助的亲社会行为。
在现实社会与实际生活中既有许多见义勇为、勇于救人,助人的英雄,也有冷眼旁观、无动于衷、见死不救的典型;也有众人袖手旁观,而相对弱者挺身救援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的关注。“196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被凶杀案件,持续30分钟,有38人目击,但无一人救援她,甚至也无人打电话报警;另外有一名叫布雷德利的妇女购物时摔断了腿,整整40分钟,也无人帮助她,直到最后一位出租车司机将她送到医院...”这两件事激起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B. Lattner & J.M. Darley)在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研究,如“房间冒烟、紧急报警实验”“癫发作,紧急救助实验”“女士遭难急需帮助的实验”“对小偷的罪行出面作证实验”等。
通过实验发现:在场的人越多(旁观者越多),干预(救助)的人越少,这是责任扩散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尽管干预的人数减少,但仍有人进行干预并救助,这是社责任起着重要作用。
摩根和帕克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助人得到的报酬超过付出的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酬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施瓦茨认为,个人是否做出助人行为,依赖于个人所形成的个人规范的性质。个人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规范形成道德义务感、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推动个人做出助人的行为。如果个人没有将社会规范内化,“社会良心”不足,尽管社会要求、提倡、鼓励,他也不会表现出助人行为。
二、侵犯行为及其控制
1.侵犯行为的实质
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并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其中伤害行动、伤害动机与意图、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
侵犯行为可以表现在行动上,如打人、伤人、危害人的生命等;也可以表现在语言上,如出口伤人、败坏别人名誉、诽谤就是这一类侵犯行为。有时,故意伤人、害人,却没有伤到人,但侵犯动机与意图是明显的,那也是侵犯行为。可见侵犯动机和意图是决定侵犯行为的性质的核心要素;而侵犯行为的后果,不能改变侵犯行为的性质。只是从法律角度,判刑的轻重有所区别。
2.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
(1)宣泄—即精神或心理发泄。这是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在精神病治疗中使用过的一种方法,即让患者将自己痛苦或精神创伤的经验诉说岀来,解除了压抑感,病就好了。西方学者以为侵犯多半是遭受挫折引起的,用宣泄的方式,可以把心中的不平说出来,怒不可遏的怨愤之气消了,可能引起的侵犯行为也就消失或减免了。宣泄的具体方法有:利用广泛的社会活动,如观看武打片、球赛、拳击或参加各种剧烈运动等,利用情绪宣泄式的活动,以及找人诉说等,可以宣泄消极的破坏性的情绪。当然,侵犯是一种社会行为,只从自然角度分析,单纯依靠宣泄手段不是好方法,可能越发泄,侵犯积怨越深。只有宣泄与教育疏导、说服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减弱与消除侵犯的作用。
(2)运用社会制约的方式—惩罚。这确实具有足以抑制一些人的侵犯行为的作用,尤其是严打的方针与措施,确实具有威慑与抑制侵犯行为作用,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根本的好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可能减少明显的侵犯行为,却会导致出现隐蔽的侵犯行为,使人不易发现,也无法解决,因此单靠打击与惩罚,想把侵犯行为减少至最低程度,是不会成功的。治理侵犯行为的正确方针与方法是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而且应以教育改造为主,从严惩办为辅的方针。通过大众传播、效果评价及沟通方式等都有转化与抑制侵犯的作用。
(3)提高道德水平,采取自我控制的方法。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与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基础,对侵犯行为最有效的控制也是取决于提高道德水平,学会并采取自我约束与克制,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提高道德水平与采取自控办法要做到:对侵犯行为的危害性与后果要有明确的意识;要有同情心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设身处地想象受害者的不幸与痛苦;而且要从道理上(即从社会伦理道德上)说服自己,感到侵犯行为是不对的,并产生强烈的内疚感等,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抑制自己出现侵犯行为的强烈愿望。
许多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水平同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直接有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侵犯行为才可能有实质性的减少。
另外,对激情侵犯行为来说,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培养涵养性与良好行为习惯也是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