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一、从众的概念与性质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真实地或想象地受到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有意、无意地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非常普通,如“人云亦云”“排队购物”“跟随围观”“顺应风俗”“随波逐流”等都属从众心理与行为现象。从众行为对于个人有明显的社会适应意义,它是个人适应生存、适应环境的必要方式。从众行为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从众心理与行为可以由实际存在的团体压力引起,也可能由想象中的假设的群体优势倾向,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造成压力,而与想象中的多数人相一致;从众心理过程中的群体压力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能是在不知不觉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服从规范、遵守准则”是有意识的,而“足球场发生的盲目骚乱现象”往往是不自觉的。
从众的种类有:行为上从众,内心也从众;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二、从众的实验研究
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曾做过如下实验:他以大学生做被试,每组7~9人,其中只有1人是真正被试,其他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同时给他们看两张图片A、B。图片A上只画一条线(标准线),B上画有三条不等长的线段(比较线),其中只有“C”与图片A标准线段相等,图片共12对,看完后,请他们一个一个指出图片B上的哪一条线段与A图片的线段相等。回答时事先安排的“假被试”故意一致做出错误的选择。结果真正被试中有37人跟随多数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让这些真被试单独判断时,几乎没有一个人有错误判断。这充分说明,在团体(或多数人)的“压力”与暗示下,容易使人产生从众行为现象。
三、从众的原因
从众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行为参照原因。人们在缺乏知识或不明情境时,其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多数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是最可靠的参照系统。托儿(商托、医托等)正是利用了这种从众心理。
2.对偏离的恐惧。从众行为者害怕偏离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因制裁压力与恐惧心理不得不从众。
3.群体的凝聚力。即群体对其成员具有向心力、总吸引力,成员有高认同感、归属感而真正自觉自愿地从众。
从众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有:
1.有人可能把大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因而从众;
2.有的是自己缺乏信心,随声附和或随大流以求心安;
3.有的虽然相信自己判断正确,而不敢标新立异,因怕孤立、讽刺、压力制裁而从众;
4.受情境因素压力影响而从众;
5.个性特征影响,一般人格内向、依赖型的人从众行为较明显,独立性强的人,从众行为不太明显。
四、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规模与特点: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阿希在1951年的研究发现,两人的一致意见构成的压力,明显大于一个人,从众率上升明显;三个人的一致意见又显著比两人产生更大压力;但群体达到四人以上群体的一致意见,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杰德勒等人在1968年进行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趋势。我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80年代做的阿希式研究得到的最高从众率是40%。
2.社会支持: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阿希在20世纪50年代、莫里斯等人在1975年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阿希的研究发现,当在他的研究中出现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被试的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75%。
莫罗夫等人在1962年以及艾伦等人在1971年的研究发现,群体不一致意见一旦出现,无论持不一致意见者与被试在情感和态度上是否相同,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这些研究说明,社会支持的变化,导致从众率也会发生改变。
3.任务的熟悉程度:判断涉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也越高,相应的行为从众率也越低。随着问题的模糊性增加,人们会由于自身的判断失去明确的参照而倾向于从众。
心理学家考勒曼等人在1958年的研究中发现,问题越不熟悉,越困难,或者缺乏客观标准,从众率越高。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在1963年的研究中发现,在被试可以非常肯定的项目上,从众率只有15%,较为肯定的项目从众率为24%,难于肯定的项目上从众率36%。由此可见,任务的熟悉程度对从众率有明显影响。
4.性别:社会心理学家杰德勒等人在1968年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相对于女性,男性从众率的最高点出现稍微晚一些。心理学家考勒曼等人1958年研究发现,问题难度与从众率的相关系数男性为0.58,女性高达0.89。表明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上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这是和他们的个性特征有关的,艾克斯等人1981年研究发现,被试的果断性越强,越倾向于不从众。而在果断性上,男性要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