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复苏后处理是一长期生命支持过程。心肺复苏后常常循环功能不稳定,呼吸功能还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甚至仍未恢复。因此,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缺氧性脑损害是复苏后治疗的主要内容。
一、维持有效呼吸
对自主呼吸已经恢复者,应对呼吸系统详细检查,以便早期处理。自主呼吸尚未恢复或通气功能有障碍者,需行机械通气,定期血气分析,调节各呼吸参数,以维持PaO₂在100mmHg以上,PaCO₂在25-35mmHg,pH近正常。良好的氧合,对心、脑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要注意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
二、确保循环稳定
心肺复苏后常因心律失常、心肌收缩无力、血容量不足或酸中毒等多种原因产生低血压、组织灌注量不足,应监视中心静脉压、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输出量,以指导治疗,维持血压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有利于脑内微循环血流重建,促进脑功能恢复。
三、防治肾衰
心跳、呼吸骤停能迅速复苏者,一般恢复较平稳。有时心跳骤停仅4min,却因细胞缺血缺氧,复苏病人往往有数小时至数日的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称心跳骤停后综合征。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维持良好的呼吸和适度的血压,控制感染,并致力防治多系统器官衰竭,尤其是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四、脑复苏
由于脑组织的代谢率高,耗氧量大,且脑组织本身能量储备有限,故脑组织在心脏骤停后常易受损,且较难恢复。在复苏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如有体温升高、肌张力亢进、痉挛、抽搐或惊厥,说明脑组织已有缺氧性损伤,应开始脑复苏。脑复苏主要目的是防止或缓解脑组织肿胀及脑水肿,具体措施为脱水、降温、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1.脱水
脱水以渗透性利尿为主。甘露醇是最常用的药物,呋塞米(速尿)为辅助性用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在2.0kPa以上,血浆清蛋白在30g/L以上。
2.降温
当心脏停搏时间较长,患者体温、肌张力升高时,应予降温,以脑部为重点,可戴冰帽,将冰袋置于腋窝、腹股沟、颈侧等大血管部位,可以达到全身降温目的,一般将体温降至33-35℃。温可使代谢率下降,耗氧量降低,从而保护组织细胞的功能。
3.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预防神经组织的水肿,可早期使用,一般3-4天可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