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本词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①?往事②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宫廷旧事还记得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不忍再去回忆故国的伤痛。
【原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怀念它们的人已经衰老。要问我心中藏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向东流去。
一、课文知识要点
1.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
2.理解本词是一首抒写亡国伤痛哀怨的词。
3.理解、分析词中触景生情、对比和比喻等表现手法。
4.理解重点词语并翻译本词。
5.背诵全词。
二、重点词句解释
1.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终了,完结。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指南唐宫殿。朱颜:红润的脸色。
三、、简述本词写作背景与主要内容
本篇是李煜词作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相传这一年,李煜在自己的生日(七月七日)那天晚上,虽是生辰之日,内心却无一丝欢喜之意,亡国破家之痛、故国之思充斥着词人内心,遂在寓所里命歌妓作乐,咏唱新作《虞美人》,词中毫不掩饰地抒发着这种情感和思想。不料想,咏唱声被外面的人听到,报告了宋太宗。宋太宗听后非常恼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所以说,词中表达出的故国之思,是促使宋太宗下手鸩死李煜的直接原因,那么这首词便可看作李煜的绝命词。词中通过借景抒情和比喻的描写、对往事的回忆,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沛然莫御的愁思。
四、总结本词的思想内容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以及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流露出了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抒发了国破家亡、往事成空的哀怨伤痛,透露出不堪忍受的囚徒处境和深深的追悔。
五、划分本词的结构层次
这首词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先由概括而至具体,又由具体回复概括。
开头一句以提问开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点明往事不堪回首,但不点明时间、地点及往事的具体内容等,因而是概括的。
接下来“小楼”两句,点明了地点、时令、时间,并说明所谓的“往事”是怀念故国。
此后“雕栏”二句,以物是人非的对比,进一步点明不堪回首的是以往的帝王生活,使“往事”的内容更为具体化。
最后二句,以比喻手法对绵绵无尽的愁思作了生动的描写,又由具体回复概括。
全篇概括时不抽象,具体时不拘泥,形象地描绘出芸芸众生时常有所感受却又不易准确表达的愁苦体验,因而极易引起共鸣。
六、分析本词的写作特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本词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善于借眼前之景,抒发无比愁苦而悔恨的心情。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可谓典范。在常人的感觉经验中,春、秋是一年四季最好的两个季节,而花、月则是这两个季节中最具典型性的景物。“春花秋月”真正称得上“良辰美景”四字,常人总是流连忘返,惜其不能长久。然而作者却以“何时了”三字,恨其不能早逝,盼望快快终结。这有悖常情的感受,是因为作者看到这良辰美景,自然回忆起当年贵为一国之主时,在这良辰美景下的奢靡逸乐生活;越回忆这些“往事”,就越触发胸中的亡国之痛,也愈发感到囚徒生活不堪忍受。然而亡国囚徒的命运已无法改变,于是只好迁怒于这些扯动愁肠的景物。在这里,“春花秋月”已成为抒情的载体,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有机地融为一体。
2.比喻手法的绝妙运用。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善用比喻的绝唱,千百年脍炙人口。这个比喻有以下三方面的妙处:①把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用滚滚东流的满江春水作比。使难以言表、抽象的愁变得形象可感,生动真切,伸手可触,易于把握。②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满江之水已经令人惊叹;而满江春水又是一年中长江之水最大最深的写照,作者以“一江春水”作比,把胸中之愁既大且深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③长江后浪推前浪,日夜不息,匆匆东流。用“向东流”三字,以“一江春水”作比,把胸中之愁在既大且深的基础之上,又从时间和空间的二维角度,勾勒出胸中之愁如同长江东流一样无穷无尽、绵绵不绝的具体形态,让读者感受到他时时刻刻受愁苦煎熬的苦痛,令人难以忘怀。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深深的愁绪。例如,以眼前“春花秋月”的美景发端,引发今昔地位和环境的对比,越发觉得现状不堪忍受,故而希望良辰美景赶快终结。又如,身处“小楼”的囚徒生活与昔日“雕栏玉砌”的富贵豪华是生活场景、条件的鲜明对比,映衬出前后身份、地位的巨大反差。再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一组物是人非的对比,宫苑虽然依旧,但是江山易主,以往红润的脸色变得憔悴苍老,作者的深深愁绪变得具体可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