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本词作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
【原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①,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译文】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寒意逼人,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余晖映照着江楼。到处是万花纷谢,花叶凋零,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原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⑥,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译文】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叹息这几年来四处奔波流浪,究竟是什么使我苦苦到处滞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多次把别人从远处驶来的行船误认作我的归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
一、课文知识要点
1.作者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
2.分析上片描写秋景所用的铺叙手法,并划分层次。
3.分析下片抒情曲折的特点,并划分层次。
4.理解全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
5.理解重点词语并翻译本词。
二、重点词句解释
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处:此处,这里指作者眼前所见之处。苒苒:(时间)渐渐过去。物华:美好的事物。休:衰残
2.望故乡渺邈。
渺邈:渺茫遥远
3.何事苦淹留?
淹留:长期停留
4.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争:怎。处:这里表示时间。恁:如此
三、简述本词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是柳永词作中描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篇,抒发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这首词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之时,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己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
四、总结本词的思想内容
这首词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归情绪,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
五、划分本词的结构层次
全篇分为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天景物。词人面对傍晚时分的阵阵急雨,感觉清秋景色经过这番洗涤,格外萧瑟、清冷。寒风凄紧、山河冷清、残阳斜照,更衬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于是满眼所见都是凋零的草木,残败的美景。这时方感到胸中堆积着无尽的抑郁和悲凉,却只能如那滚滚长江水般,“无语东流”。
下片揭示出词人悲愁郁闷的理由。登高临远,眺望故乡,归去的念头冲决而出,所以说“不忍”。慨叹自己萍踪浪迹的生活,是什么使自己滞留在外不能归去呢?设想家乡的爱人,她正凭楼张望,多少次将远方驶来的小船当成是“我”的归舟啊!她怎会知道,身在异乡的“我”被思乡怀旧的愁绪凝结,此苦无处倾诉。
六、分析本词的写作特点
柳词素以委曲深婉著称,该篇正是体现这种特色的佳作。
1.上片描写秋景,层层铺叙。起笔两句是总写,为下面的铺叙景物、抒发情思提供了一个萧索冷落的大背景。“渐霜风”三句,进一步渲染秋风的扫关河、夕阳渐西沉的苍凉气氛,渗入天涯行客的无尽伤感。接下来铺陈眼前近景,叹众芳摇落、节序如流。然后再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又宕开去,江水的无语,更衬出人的黯然忧伤。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层层铺叙,将天涯游子的内心情感步步深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2.下片抒发幽情,曲折委婉。词人“登高临远”,意在遥望故乡,却偏说“不忍”。登高远望,明明是自己的乡思难收,却转换一个角度,写故乡的“佳人”正“妆楼长望”,切盼自己归来,借人映己,化实为虚,显得情思渺邈,蕴藉风流。这种手法,更加曲折、深刻地表达出词人难耐孤寂、不堪羁旅之苦的心境。最后两句,由对方再折回到自己,归结到自己正凭栏凝望,忧愁满怀。整个下片,从“不忍”和“望故乡”的转换,到“归思”与“淹留”的矛盾,再至“想佳人”与“争知我”的两相对照,由己及彼,再由彼及己;由现实到想象,再由想象回到现实,回环往复,一层深似一层,将离情别绪、思乡盼归之情表达得极为曲折、细腻、深婉,读起来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