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豪放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作家、艺术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①。不知天上宫阙2,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④,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一、课文知识要点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作家、艺术家,豪放词的开创者。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2.分析掌握全词围绕明月抒写情怀的写作特点,理清词人思绪的起伏变化。
3.体味词中蕴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4.理解重点词语并翻译本词。
5.背诵全词。
二、重点词句解释
1.把酒问青天。
把酒:拿着酒
2.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琼楼玉字:指月亮上的宫阙。琼:玉的一种。胜:忍受,承受。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弄清影:指清澈月光下身影舞弄。何似:哪比。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色楼阁。绮户:刻有纹饰的门窗。
5.千里共婵娟。
婵娟: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
三、简述本词的主要内容
本词是中秋咏月的名作,也是苏轼豪放词的名篇,为苏轼外放密州时所作。词中围绕明月,上阕慨叹政治的失意,下阕忧伤亲人的别离,含蓄隐约地表现了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和人生离别的苦痛。但由于作者生性旷达乐观,加之兼通佛、老,经常能从积极、超俗的方面自我解脱,因此全词虽然缠绵悱恻,却没有过分消极之感,反倒带有一种豁达豪壮的精神,揭示出无论自然还是人生,都不可能完满无缺,面对暂时的磨难,不可丧失信心的人生哲理,因而广为后人传诵。
四、总结本词的思想内容
全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五、划分本词的结构层次
【本词以明月为线索,抒发自己人生的感慨,从内容上说,上下两阙各有侧重。
上阕以遥想天上宫阙、“我欲乘风归去”作暗示,揭露此时的感慨,缘于政治上的挫折失意而发。正是由于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才华无从施展,使他兴起一种远离尘俗的念头。然而最终,他并没有放弃理想,也没有丧失自信,对未来仍然有所期盼,因而得出天上何似人间的结论。
下阕抒发月难长圆、人难常欢的感悟,是缘于亲人离别,常难聚首的个人情感。但作者并没有长久地沉迷于哀伤怨愤的情绪之中,而是用自然、人生的哲理宽解自己,最后转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六、分析本词的写作特点
1.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本词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起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一下子把天上人间的世界串接了起来。接着想象天上宫阙的情景,与人间世界对比。而对比的结论,又包含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一是以天上宫阙的引人入胜,对照出人生的处处不如意,因而想乘风归去;二是以琼楼玉宇的寒凉、冷清,对照出人世的生机勃勃,因而觉得天上不如人间。最终,后一个结论占了上风,表现出作者并未完全绝望,对未来仍有良好的期盼。此外,下阕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想象也很新奇。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把明月的圆缺看作是有意识的行为,埋怨它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表现出作者心中的离情别绪,郁积沉重,已到了虽无从发泄,却又不得不发的地步,于是月亮便被当作了发泄的对象。
2.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以感悟的哲理统领情感的抒发。词中的上下两阕,抒情之中都穿插着议论,而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阐发的哲理,实为全词抒情的总纲,也定下了情感的基调。这处议论蕴涵着人生总有挫折磨难,只要坦然面对,不放弃努力,就有希望的人生哲理,是苏轼通过观察自然、分析人类历史感悟所得。正是有着这样思想基础,我们便可知道,苏轼渗透于本词中的旷达乐观情绪,不完全由个人性格因素决定,更是基于上述人生哲理的理智判断和必然态度,不仅催人上进,更留下隽永深长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