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一、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1.朋友关系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期后,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青少年交往的中心由家长、教师转向了同龄朋友。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点表现在:第一,青少年愿意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希望获得同伴的接受、认可和尊重,同龄人交往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二,儿童的交友选择具有较多的随机性,一般以物理位置远近和接触的多少而确定;而青少年的交友选择随机性减少,转向以性格、兴趣爱好等标准选择交往对象,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第三,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交友的途径以校园为主,以同龄人为对象。第四,异性交往愿望强烈。
2.亲子关系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表现为随着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对父母的依赖减少,想要摆脱父母约束、自主管理自己的愿望日益强烈。再加上由于生活范围、时代特点等差异,青少年会在不同程度上与父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因此,在家庭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以达到双方的相互了解。
3.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青少年与某些教师之间的交往是他们无法选择的。青少年能以批评的态度对待老师,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权威。由于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与教师的交往相对较少,关系相对疏远,不愿与教师交流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教师在与青少年学生交往时,要关心理解他们,善于引导他们,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基本原贝
1.互相接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都希望别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喜欢他们;对于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对他们也会疏远或厌恶。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首先遵循相互接纳原则。对于同我们交往的人,我们应首先接纳他们、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上的主动地位。
2.社会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或得大于失时,人们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能建立和维持。而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要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因此,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而不能只索取,不给予,否则,就会失去朋友。
3.维护自尊
这一原则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别人,避免直接指责。当一个人准备去否定别人的时候,别人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因此,在同别人相处时,要处处避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否定别人,要尊重对方的意见,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情境控制
情境控制原则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境的自我控制。因此,要想使别人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就必须树立平等交往的观念,不管对方的地位、条件如何,双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优劣之分,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