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全国广大成人高考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严重声明: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全国广大成人高考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诗歌曲赋-《水龙吟》考点☀☀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必看!

  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原文】楚天②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译文】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的形状。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原文】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

  【译文】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西风吹起,季鹰归来了吗?许汜只顾求田问舍谋取私利,恐怕将羞于去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水逝去,忧愁国势风雨飘摇,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来为我擦去英雄失志的热泪?

  

  一、课文知识要点

  1.作者辛弃疾,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2.理解上片写景抒情的内容。

  3.理解、分析下片借用三个历史典故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重点词语并翻译本词。

  5.背诵全词。

  

  二、重点词句解释

  1.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目:用作动词,指眺望

  

  2.断鸿声里。

  断鸿:离群的孤雁

  

  3.倩何人唤取。

  倩:请

  

  4.揾英雄泪?

  揾:擦、拭。

  

  三、简述本词的写作背景与主要内容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近十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这首词《水龙吟》。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 —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词的上片写登楼后见到的景致,先写水后写山,并借景抒情。词的下片直接言志,阐明了无人理解的“登临意”。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四、总结本词的思想内容

  本词通过秋日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的深深怀念和渴望北伐杀敌、收复故国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作者无人理会、岁月空度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愤恨,也间接揭露出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投降妥协嘴脸。

  

  五、划分本词的结构层次

  本词上片重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采用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胸中深重的愁思,写来极具层次感。起首的二句写江天一色的广阔秋景,没有明确点明愁思,但连用两个“秋”字,已用寂寥的秋色为下文做了极好的铺垫,这是远景的描写。接下来写山的三句,不仅视线由远渐近,而且点出“愁”“恨”之绪,但也仅此而已,不明说缘何愁,缘何恨。下面三句更是写身边的楼头之景,“江南游子”一句,指明这里的“愁”是背井离乡、远寓南方的思乡之愁,但不阐明为何不能返乡的原因。到最后三句中,通过“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具体描写,揭示出游子不得返乡,是因为异族占领了中原,所以作者想拿起武器,北上杀敌。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作者不仅把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而且把家愁与国恨串接在一块,大大提升了“愁思”的思想境界。最后两句“无人会,登临意”,不仅暗寓对朝廷君臣的斥责,也有引起下片的作用。

  

  下片紧接上片,具体详细地述说作者登高临远,究竟有什么样的心意和感慨。这里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通过对张翰、许汜只想个人利益的否定,对北伐的桓温的欣赏,明确表明要像桓温一样率军北伐,收复失地的志向。但在当时的情势之下,这志向看来难以实现,于是只好唤取身边侍女,擦干英雄失意的眼泪。

  

  六、分析本词的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突出地表现在词的上片。起首两句虽没有明确的情语,但作者连用两个“秋”字,突出楚天辽阔无际的寂寥秋色,已在暗示正是由于自己愁思满怀,才愈发感受到这秋色的凄楚,于景中暗寓愁情。接下来的三句,用“献愁供恨”点睛,使情与景的交融浑然一体。远方起伏各异的山峦,本是不带情感色彩的自然物,但从作者的愁眼望去,一座座的山丘便仿佛都在托载、呈现着愁恨。这样的描写,令人想起唐人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吴山点点愁”,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描绘了山峦的秀色,又寄寓着深深的愁绪。其他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描绘,也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使人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真正达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

  

  2.巧用典故抒情言志。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每一个典故作者都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大大增加了词的容量,使读者更为具体深刻地体会其“登临意”。如“季鹰归未”的典故,其背景是西晋张翰因不满于当时官场的混浊不堪,王侯贵族的争权夺利,为全身远祸,因而以思鲈鱼为由弃官返乡。作者用此典,一方面,表明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类似张翰,反映出南宋小朝廷的昏庸黑暗;另一方面,又决然否定了张翰的做法,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但绝不敢忘怀国事,仍要努力抗争的坚定态度。比起张翰,更多了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无私、壮烈,和不畏险阻的坚毅。又如“刘郎才气”的典故,表明作者尽管不为朝廷所用,但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是仰慕刘备的大志和才气,渴望像他那样决胜疆场。再如“树犹如此”的典故,一方面,借桓温北伐的事迹来阐明自己同样期盼北定中原的心志,另一方面,也感慨光阴似箭、人生易老而功业难成,使其伐金卫国的政治理想又带有强烈的急迫感。正是因为作者巧妙贴切地运用了典故,上述深挚、曲折、复杂的思想感情才得以为读者所领会,真正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